3月17日至18日,习到贵州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征程上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进一步引导全省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劳模工匠及职工群众深刻感悟习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凝聚“工智慧”、体现“工作为”、彰显“工力量”,今日起我们陆续推出“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工力量’· 有力量”系列主题策划报道,从不同角度呈现工会组织如何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劳模工匠等先进人物怎样充分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的殷切嘱托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以及在推动全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的新举措与新成效。
“贵州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以高水平发展统揽全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贵州要下定决心、勇于探索,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做强做优数字化的经济、新能源等产业。”
“要保持定力和耐心,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习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激励着我省广大职工群众、劳模工匠和工会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笃行不怠、接续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找准角色定位,创新实干,扬优势、补短板,干出一番新事业,为奋力展现贵州新风采注入强劲“工力量”。本期报道聚焦部分企业工会主席和劳模工匠,围绕他们如何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推动高水平发展进行了专访。
记者:周主席,您好!近年来,贵州中烟毕节卷烟厂工会在提升职工技术技能素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绩?
周晖:近年来,提升职工技术技能素质是我们工会助力企业高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一方面,我们在全厂常态化开展以“提升职工技术技能素质”为目标的劳动竞赛基础上,针对全厂生产实际需要,突出抓好“烟机设备修理技能竞赛”“制丝工艺质量技能竞赛”等10余个专项劳动技能竞赛,开展技术沙龙、“师带徒”等活动,不断在形式、内容上推陈出新,加大对不同工种的技能竞赛覆盖面,着力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另一方面,积极承办和组织职工参加各类劳动技能大赛,让职工在更高层次的技术交流中,不断开阔视野、提升技术技能水平。近三年,我们厂3名职工分别获得烟草行业、市级和省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3名职工获贵州省“最美劳动者”,1名职工获“贵州省促进新型工业化先进个人”,1名职工获省国资委“三八红旗手”荣誉,3名职工荣获“毕节市技术能手”荣誉。
周晖:创新创造是企业高质量的动力“引擎”。我们以9个分工会为单位开展管理创新课题竞赛,共结题管理创新课题35个。同时,依托4个“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持续开展“五小”创新活动、QC课题、学术研究等创新工作,实现质量提升与降本增效。如,《研制检验熄火自动检验测试装置》研究成果,研发经费投入不到2500元,实现每年节约80余万元原辅料费用,检测耗时从“55分钟/次”降低至“10分钟/次”,有力保障了卷烟生产质量和检测效率。近年来,我厂2个课题获得烟草行业QC成果一等奖,15个创新成果获省质协、省总工会、省科协举办的各类赛事一等奖,3个QC小组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1个课题获ICQCC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金奖,1个工作室获“贵州省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专利、论文数量年均突破70个。
周晖:践行新发展理念,让绿色发展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赋能“引擎”。我们主要围绕工厂能耗、排放等指标,分别组织并且开展了“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绿色增效劳动竞赛、“‘六比一为’、绿色增效”劳动竞赛等,设立了“绿色创新奖”激发职工的绿色发展意识,并广泛征集职工对于“绿色生产”的意见建议,同时协同职能部门大力开展绿色、低碳、节约能源改造。近年来,碳排放水平相较于2013年降低70%以上,综合能耗水平相较于2015年前降低10%以上,每年通过厂区碳汇林建设平均中和二氧化碳约59吨。
周晖:今年,我们将以“赋能员工成长成才,增强工会凝聚活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工作思路,重点推进“工匠繁星”3年行动计划、“素质提升”成长计划、“康乐星光”幸福计划,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助力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记者:杨主席,您好!请问构皮滩发电厂工会在创新创效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杨洪波:构皮滩发电厂工会一直围绕“健全管理机制,打造1个创新平台”“围绕企业需求,打造8支专业队伍”“拓展激励机制,锤炼N个创新人才”等三项举措,为职工打造创新创效的展示平台,不断培养科学技术创新人才。2010年10月,成立了职工创新工作室,2023年更名为“汇智”职工创新工作室,以“着眼创新,落脚创效、处理问题、简捷实用”为宗旨,全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下设企业管理、安全生产、电气、机械、信息通信等八个专业组,现有成员73人,35岁以下员工占比70%以上,是一支以80、90后为主力军的队伍。自成立以来,先后荣获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首批职工创新工作室等荣誉称号。
杨洪波:我们联合人资部门搭建了多元化的培训体系。一方面,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针对不同岗位开展技能提升课程,涵盖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另一方面,组织内部经验分享会,让技术骨干分享工作中的实用技巧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另外,工会积极组织并且开展师徒结对活动,遇到复杂问题,师傅会带领小组成员一起分析、解决,通过真实的操作演示正确的方法和技巧,让小组成员的专业技能实现快速提升。同时,设立技能竞赛奖励机制,鼓励职工热情参加技能比拼,达到以赛代练的效果。通过这一些措施,构皮滩发电厂有了一支技术成熟、结构符合常理的产业工人队伍。
杨洪波:我们会定期组织职工围绕“聚绿色动能、助双碳目标”为主题开展劳动竞赛,并结合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开展碳排放和节能知识讲座、节能减排成果展览、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体验、隐患排查等活动,增强职工的环保意识。同时,利用厂网站、微信和宣传栏等载体,宣传节能减排法律和法规,倡导低碳节约生活;邀请行业专家为职工开展节能技术培养和训练,提升职工绿色发展的专业能力;围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开展 “五小”“QC”等节能降碳科学技术创新和技能提升活动,引导职工开发和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等,促进节能降耗水平的提升;组织义务植树活动,在每年植树节组织全体党员、团员和职工开展义务植树志愿服务活动,为营地添“绿”。
记者:刘主席,您好!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提升职工技术技能素质是重要基础。中铁十七局城建公司工会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刘晋文:城建公司工会主要从三个维度一体推进:一是将技能提升纳入战略规划。每年年初分解培训指标到本部各部门和基层各项目,建立月度跟踪考核机制强化监督;将职业规划指导纳入“导师带徒”的“必选动作”,要求导师通过一对一访谈、职业测评等方式助力职工制定提升目标,并建立职业发展档案动态跟踪。同时,公司成立“技能型”与“管理型”双通道晋升体系,激发职工提升技能的内生动力。
二是革新培育模式。公司充分调研职工需求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通过邀请专家授课、开设职工夜校、开发线上课程、企业内部能手分享经验等方式开展培训,在授课形式上引入多媒体、VR等,并开展劳动竞赛和技能比武,营造比学赶超的积极氛围。
三是保障激励。对在技术创新、操作及技能竞赛中表现突出者,在提拔任用、职务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予以重点考量,真正的完成“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发展上有平台”的激励效果,推动职工技能提升,助力企业在系统内外的各类技能竞赛中斩获荣誉20余项,培育选树出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与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真正使职工留得下、学得精、干得好。
刘晋文:工会充分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搭建创新平台,一方面对内构建常态化创新机制,制定创新成果评比表彰制度,营造全员创新氛围。同时依托“职工创新工作室”开展重难点工程课题攻关42项、技术培训60场,培训职工近5000人次,争取各级研发经费1.5亿元。另一方面对外深化“产学研”合作,统筹各技术部门协同联合高校及贵州省职工技术协会,聚焦AI人工智能、智能建造、绿色施工等前沿领域,举办专家技术讲座20余场,推动职工创新成果孵化。企业创新创造成果显著,先后获科技奖13项、省部级工法29项,省级“五小”创新成果6项,“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获评省级2个、市级4个,取得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81项、软件著作权12项,创造产值约3.7亿元,为职工成长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刘晋文:工会将绿色施工成效纳入竞赛评比的重要内容,激励所属在建项目积极践行绿色施工标准,以贵安高铁站东广场项目为例,在工会的推动下,项目采用导光筒照明,每年节省3700千瓦时电力,减少约2.9吨碳排放;融入“水弹性城市”理念,设置雨水收集系统,节水超1.2万立方米。在金仁桐高速公路施工中,践行“开挖一级、验收一级、防护一级、绿化一级”边坡施工工艺,引入先进污水处理设备,高效栽种各类乔、灌木4.8万株,每年可吸收约960吨二氧化碳。有效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稳步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蓝图。
记者:杨董事长,您好!作为企业负责人您在提升职工技术技能素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杨颖:我始终把职工技术技能素质的提升视为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因此,全力搭建培训平台。在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职工提供常态化、系统化的学习空间基础上,针对不同岗位和技术水平的职工,做好相应的学习培训计划。并邀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与职工互动交流,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
完善激励制度。公司主动与专业取证机构建立合作,职工可带薪学习考试,公司则承担全部考试费用。对取得职称证书、技能证书等的职工进行奖励、加薪及给予晋升倾斜,不断拓宽职工职业晋升渠道。
营造创新实践氛围。公司非常鼓励职工大胆提出技术革新想法,并组织团队进行攻关。对优秀创新成果进行表彰与推广应用,让职工在创新实践中不断打磨、提升技术技能。
杨颖:我着重关注人才团队的加强建设。公司与中科院、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等高等院校达成战略合作,现已建成一支28人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队伍。先后荣获了贵州省石墨装备制造及应用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团队、黔南州人才基地、福泉市人才基地等称号。另外,就是注重创新平台搭建。企业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企业技术中心”,每年年初进行至少5个项目的立项,投入不低于出售的收益8%的费用进行项目研发。目前,公司已取得授权专利76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牵头编制了一项行业标准,参与编制3项行业标准和4项国家标准。
在深化自动化与智能化建设上,公司也下了功夫。先后建成特种磷煤化工非标柔性定制装备智能加工中心和购置先进设备扩能生产,逐步提升产能与智能化生产水平 。
记者:身为贵州省劳动模范,您在引领绿色发展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杨颖:十多年来,我带领公司始终秉持“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的宗旨,以“节能、环保、增效”为核心发展理念,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深耕节能减排与绿色环保产业,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自主研发的氯化氢副产蒸汽合成炉、废酸处理装置、盐酸解析装置等国内领先技术及首台套项目,不仅实现了进口替代,更为客户大幅度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此外,2016年,我们成立贵州兰鑫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布局管网蒸汽建设,优化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减少碳排放,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2022年,公司再度拓展产业链,成立贵州鑫福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启动福泉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项目,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助力生态可持续发展。通过装备制造、工业蒸汽建设、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三大业务板块整体布局,赋能公司实现更精、更专、更强的高质量发展。
记者:刘师傅,您好!作为全国技术能手、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杰出级技能专家,请问您在助力企业提升职工技术技能素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鹏:我主要做好技能培训“传帮带”工作。根据不同岗位需求,制定分层分类的培训方案。对于新入职员工,进行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实际操作等内容的集训。对有一定经验的员工,我会组织专业技能核心能力提升培训班,亲自讲解新高压输电线路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创立了如登杆操、快速拆除绝缘子、高海拔紧凑型高压线路带电作业等培训方法。我经常会利用工休、节假日、周末带着工作室成员到各地区进行创新帮扶、经验分享、技能培训等工作,为公司储备人才。
刘鹏:创新是公司发展的动力源泉。我鼓励青年职工热情参加创新活动。2015年牵头成立了刘鹏技能专家工作室和多个QC小组、青年创新工作室等,定期组织小组会议,让青年员工们分享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创新想法。针对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了技术攻关。同时,开展跨部门、跨专业的交流活动和项目合作,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主动引进企业内成果推广平台到工作室与成果研发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磋商,提高成果转化效率。9年来带领工作室青年员工研发创新项目46项,获89项国家专利。创新成果先后荣获全国能化工会、贵州省总工会、南方电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一等奖28次、二等奖19次、三等奖38次,解决了大量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2023年7月,刘鹏技能专家工作室作为全国唯一的工作室代表,受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邀请参加了全国总工会“五小”活动现场经验分享,并做专题发言。今年4月13日,刘鹏技能专家工作室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
刘鹏:绿色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在这方面特别注重培养青年员工的绿色发展意识。通过开展环保培训、宣传活动等方式,让员工了解绿色发展的重要性,鼓励青年员工及工作室成员在日常工作中养成节能环保的好习惯。刘鹏技能专家工作室的建设最终目标是要打造一张靓丽的贵州名片,以此去讲述更精彩的贵州故事,流水不争先,我们争的是滔滔不绝。
贵州工匠、贵州丹心致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冯丹绘:
记者:冯大师,您好!作为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贵州工匠,您一定对创新创造、提升技能素质等有更深的认识,又在哪几个方面做了努力呢?
冯丹绘:我致力于研究茶艺,深知工匠精神凝聚着产业振兴的时代力量。近年来,我主要开展茶艺技能教学及茶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2020年12月,成立了国家级冯丹绘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致力于从茶艺、评茶、加工、调饮等几个方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推动技能大师带徒授技的“传帮带”和“老带新”,为地方、茶行业、职业院校和茶企业和事业单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拔尖人才和技术技能创新提供了一个技术交流平台,为多方技能人才的储备提供师资力量,为贵州茶行业高质量高技能拔尖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工作室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始终以“传技艺、育匠人、促发展”为使命,通过构建“培训+竞赛+研修”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深耕技能传承,锻造“会制茶、精茶艺”的产业铁军,聚力创新突破,打造“传统味、科技范”的产品矩阵。目前,培训指导学生多次获得省部级一等奖。
记者:您和工作室团队在实施绿色发展助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哪些引领作用?
冯丹绘: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始终践行绿色理念,构建“生态美、产业兴”的发展模式。在工作中始终秉持创新思维引领原则,在职工技能提升、赛事赛项创新、创新成果转化、绿色工艺革新中不断彰显贵州工匠的引领作用,力求为“黔茶飘香”贡献绵薄之力,为贵州茶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工作室成立后,得到了各级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与5家省级茶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30家职业院校共建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并在技术技能攻关、技术革新、成果转化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先后培养了省级技能竞赛金奖4人、一等奖6人、银奖1人、铜奖2人,省级技术能手6人,培养茶艺高技能人才700余人,服务社会1万人次。并与多家职业院校合作,开展教师、学生优质水准的培训,为推动茶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金奖、黔茶工匠、贵州省技术能手、贵阳市市管专家、贵阳市C类省部级领军人才、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